过去的一年中,身处智能手机行业的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于三星、苹果创新力不足的言论,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各个手机厂商在新品发布会上大肆宣传自己是如何超越三星、苹果。作为国人我们当然愿意看到国产手机快速崛起的势头,但如果是用如此过激的豪言壮志来吹捧是否有失“职业操守”呢?
国产手机行业这两年高速发展,这是事实不假,尤其是对于相对消费能力不强的国内手机市场而言,国产手机出色的性价比让它们豪取抢夺似的从三星苹果这些国际大鳄手中抢走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同时国产手机厂商从小米的崛起中学会了不赚硬件钱,而通过低价笼络大量市场份额从而从软件上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国产手机这两年的成功有多种因素,除了上游渠道透明、行业竞争加剧优胜劣汰等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国产手机厂商在价格战中比国际品牌更接地气。
不过现在讨论国产手机厂商能否超越三星苹果还为时尚早,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三星苹果在目前的智能手机市场依旧是领先者。国产手机厂商更需要的是师夷长技以自强,并不是在相互的吹捧和疯狂的市场炒作中迷失。
份额与利润背后的巨大差距
根据TrendForce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手机行业数据报告显示,三星以27.8%占据第一,相比2014年Q4的24.7%上升了3个百分点。紧随其后的是苹果的19.9%,尽管苹果相比去年Q4的23.2%下降了3个百分点,但也要比第三名华为多了近13个百分点。
反观国产手机品牌的市场状况,在前五名的手机厂商中,其中华为占据7%,联想则占据6%。尽管这些每天叫嚣着超越三星,打倒苹果的国产厂商们已经蹿升到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TOP 5,但是从实际的数据来看,它们距离领跑者还有很远。
如果对比利润,国产手机企业短时期内甚至连望其项背的资格都没有。以联想为例,这个在TrendForce公布的市占率榜上排名第五的企业,去年Q4的净利润只有2.53亿美元,这其中还包括了“大头”PC业务。这样的盈利能力相比于苹果三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产手机企业和苹果三星的鸿沟依旧存在,理性的正视这些差距才能更进一步,而不是固步自封,每天只活在水军和炒作中。
渠道/产业链/创新力存在短板
更进一步讲,国产手机厂商在渠道、产业链以及创新能力上相比国际厂商存在着相当明显的差距。功能手机时期,三星就已经针对全球范围进行了渠道布局,步入智能手机时期后,这种优势则更加明显。无论是全球知名的运营商覆盖的地区,还是主流市场的线上线下渠道,苹果和三星都有着相当多的资源。
国产品牌手机尽管在国内市场拥有一定的占比,但如果放眼于全球市场,国产手机品牌从量级上还无法和苹果三星对抗。海外渠道拓展难,除了专利上的匮乏之外,对于国际市场水土不服、产品没有亮点、品牌议价能力不足等等都制约了国产手机在国外市场生根发芽。
三星与苹果的优势还体现在上游元器件和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能力上。他们在工业设计、屏幕面板、处理器、摄像头、续航等领域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三星更是在屏幕、处理器、内存、电池等方面有着影响整个市场行业的供应链条,国内多数手机厂更多的只是充当“组装厂商”的角色。当国内手机厂商受高通或联发科芯片的制约之时,苹果三星则可以用自家处理器完成产品从研发到出货,而在国内目前也仅有华为一家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国产手机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选择从低端市场开始做起。而在高端手机市场依旧是被苹果和三星所牢牢占据,相对于国产手机厂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苹果三星需要做的是为产品带入前沿的技术。比如你会看到苹果曾引领了语音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等,而三星则在Note Edge以及三星S6 edge上带来了曲面屏幕。
相比之下,国内手机厂商更多的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无论是一两年前手机摄像头的竞争,到语音助手的流行,再到所谓无边框屏幕、2.5D玻璃的流行,无一例外的都是国际品牌的产品举起了流行的大旗。
另外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们见证了太多撞脸iPhone 6的国产手机,也看烦了当年酷派照抄三星设计的可笑之举。如果连设计本身都没有自己的个性,何谈创新?
在产品创新之路上,国产手机更多的时候是在那些门槛相对较低或者说是技术含金量实用性较差的领域大肆宣传,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的新兴技术,显然国产手机厂商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总结:脚踏实地做好产品是根本
还是开篇那句话,国产厂商想要真正的击败三星苹果,短时间内还不能现实。诚然近两年国产手机在国内疯狂的扩张抢占了原本属于国际品牌的市场份额,这给了很多人以信心。但是冷静下来后会发现,这种虚假繁荣背后隐藏的是很多国产厂商最短板的环节。
国产厂商乐此不疲的沉浸在一轮又一轮的宣传炒作中,过度的吹捧在短期内尽管能带来一定的品牌宣传力,但长期来看是会误导消费者,而且也会让整个手机行业陷入风气不正的氛围中。与其攻击竞争对手,国产手机厂商不如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产品,努力在成熟、标准化的智能手机产品上寻求一些有价值的创新功能提供给用户,同时完善自身的供应链、渠道甚至专利等,当自身综合实力上升后,或许才是具备挑战苹果、三星的资本。